Saturday, 14 February 2009

暫歇、回眸、再前行:華裔佛教徒對世俗諦認知的重構6-2

1. 溝通與認知:文化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習

意念、心緒的內凝與外放,都需要鉤串集結形形種種的意符(文字相的最小構成單元),包裹成俱有特定標指意義的整體印象,據之得以對內存記與對外傳送。意表者篩檢意構出一個有特定指涉性的陳述,送給能意解的他方來了覺會意,意解者據此所會意的內容再重構出一個能與之對應的陳述,茲以回覆原來的意表者。

但,原來的意表者和與其對應的意解者所了覺的陳述的內容與品質是一樣的嗎?受過唯識思惟訓練的我們當然知曉其中是有差別的,且我們都把它運用在自他心意識、身口意運作中,真妄染淨內觀審查的功夫裡。

至是如此,我們曾否想到過大部份了知差別的產生,可能只是在法塵進入到意識的覺受了別系統時,因為各人認知邏輯體系中建構次第與傾向的差別,產生錯置與誤讀?產生差別的原因來自多元緣起的複向發展在此不多細數,在此先就差別形成的體相用,轉化成現代性的語法邏輯來討論溝通(語)與認知(意)的堆積與解釋。

在此強烈建議用當代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學,來重新思惟根境識的三合關係,受想行蘊的運作邏輯。是因為文化研究的跨界跨域學風,擅長於開放性強的尊重多元緣起與複向發展的文本(文字相)解讀,在累積數十年的研究所得後,發展出一套整理思緒的分析方法。這個方法可當橫剖分析也可縱向深推的本母,可解析惟識變現的過程也能證明緣起無自性空的本質。幫助我們辨別在心意識的堆積與解釋的過程中,能產生錯置與誤讀的因子,進而更能確知主客體在產生互動時的力相與勢用,做更精準的情勢觀察與立場判斷,運用到佛法中對境與觀行的修持上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